分類: 魔孩的學習紀錄

寄讀,你知道怎麼做嗎?

中美貿易的開戰,讓許多海外爸媽認知到,中國已是強權,要小孩學中文已不是小孩是否會爸媽語言的情感問題,而是未來的競爭優勢。因疫情停擺的2020,歐美學校停學改採線上課程,更讓許多爸媽考慮是否就乾脆暫時回台灣住一陣子,反正線上課程在哪裡上都一樣,何不趁此時機讓小孩在中文環境中加強中文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11月中,我眼看歐洲Covid-19 疫情止不住,學校勢必很快就會再度關門,我毅然決定,要解決面前所有的困難,帶小孩回台灣寄讀。以下是我們回台灣三個月,寄讀六週的過程與心得,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要回台灣,第一個也是最困難的關卡就是: 老公需先跟公司請好假+談妥能在台灣Home office。第二關是要小孩德國學校放行,由於我們在小孩進入小學前就已經跟學校提過我們可能會利用寒假帶小孩回台灣學中文,校長也表示小孩在班上程度很好,請假兩週不會影響到他的課業進度,立馬就准假。所以我們在12月初德國放寒假前兩週就回全家飛回台灣,後來德國寒假結束後,學校仍沒有開學反而開始 Home Schooling,我們就順勢一直留在台灣,一直等到二月底德國小學終於復學,我們才結束三個月的台灣之旅返回德國。這三個月扣掉一開始的隔離與健康自主管理,和中間的農曆新年寒假,小孩總共寄讀了六週 。

這裏順便一提,雖然疫情期間德國已暫時取消Schulpflicht的規定,但還是建議先和學校溝通後再行動,如學校真的不准假又一定要回台灣,就只能幫小孩辦休學,但疫情間學校應該都很有彈性很能溝通,建議大家一定要先去試,不要自己嚇自己什麼Schulpflicht。

 我們回台灣前,我家小孩ㄅㄆㄇ 還拼得亂七八糟,三個月後回到德國,已經可以自行流暢地唸任何有注音的書報,讓大家看一下她寄讀六週後的成果。

在我們確定台灣之旅成行後,我就開始尋找小孩寄讀的學校。由於我老家在屏東,就直接 Google : ” 屏東 小學 清單 “,車程15 分鐘內的小學皆為我的目標。下一步是仔細閱讀目標學校的官網,現在台灣學校的官網都有非常詳盡的資訊,在xx學年度課程計畫 這樣的頁面連結中,通常有學校的SWOT 分析,學校人數班級人數課表甚至教科書版本等資訊。研究了目標學校的資訊後,下一步是與學校聯絡,很順利地,第一個學校的教務長在跟校長溝通後表示很歡迎我們寄讀,在這多次的電話聯絡中,我多次表示想知道導師的意願如何,教務長說班上也才十個不到的學生,沒有問題,這在後來產生了問題。

假請好,學校也找好,我們便很高興地飛回台灣開始兩週隔離生活。隔離結束前,我又再與學校聯絡,想說也該到與導師彼此了解的時候了,沒想到,教務長此時才說,導師表示班上有個非常調皮的小孩,怕每天都把我家小女孩弄哭,不願意收我們。從隔離出來,在健康自主管理期間,家裡長輩朋友知道我們臨時被放鳥了,剛好長輩有朋友也是國小老師,一問竟剛好也是小一導師,就自動幫我們牽了線,隔天到學校拜訪校長和老師,大家的Fu 都很好,健康自主管理期一結束,女兒就快樂地進到台灣小學寄讀,班上小朋友也很期待搶著要跟她們眼中的洋娃娃一起上課一起玩。

以下提供一些我們寄讀後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台灣政府其實很鼓勵海外國民的小孩回台灣學中文,所以像救國團等在寒暑假都開了很多給僑民小孩的營隊,在海外各國也補助了很多中文學校,近年來「寄讀」這方式也越來越熱門。寄讀不受學區限制,只要學校沒滿班(少子化下,除了市區明星學校,很難滿班),學校校長導師同意,即可寄讀。

選校建議:

我會建議大家以郊區班級人數越少的學校越好,千萬不要去擠市區明星學校。我們這種住在國外的小孩,就算父母雙方都說中文,沒有那環境,中文程度就是比台灣小孩差,明星學校學校競爭性強家長要求高,老師壓力已經很大了,就不要再為難老師,硬要老師學期中間接受一個中文程度不好的小孩,更不要說明星學校應該都已滿班沒有寄讀空間。班級人數少的學校不止南部有,少子化下連天龍國也有,我朋友的小孩就在新北郊區山上附校寄讀,班上除了她家小孩外,只有一個小孩,導師很高興終於多一個小孩不用天天面對同一個小孩了。

被拒絕時:

被拒絕時千萬不要灰心,反而要感謝上天,給我們一個幫小孩找到最適合的學校的機會,畢竟我們純粹只是靠學校官網的資訊找學校,實際上,那個班上小孩家長的狀況如何,我們都不知道,只有導師才清楚,當導師自己都沒有自信能夠再處理一個新小孩而鼓起勇氣拒絕我們的時候,我們絕對要謝謝老師,謝謝老師沒有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我們,反而讓我們的小孩進到不適合的班上,最後適應困難造成後續各種問題。順便一提,也請不要用各種勢力強求導師收我們的小孩,我們只是寄讀,沒有學校有義務收我們的小孩,試想如果導師是因為人情等各種壓力被迫收進我們的小孩,在校期間,導師會主動樂意幫忙小孩融入班上嗎? 我家小孩的導師在小孩入學前,就引導班上小女生有個”洋娃娃”要來就讀,鄉下畢竟外國人較少,混血兒很是稀奇,小女生們每天都問老師:洋娃娃什麼時候才要到學校? 女兒開始寄讀後,還有小女生求媽媽跟老師說她要跟女兒一起坐。儘管女兒是個團體性很差的小孩,但有這麼幫忙的老師,大家應該已看到我女兒每天都很快樂地在台灣上學,一點也沒有融入問題。

入學前準備:

正式上學前,有軟硬體得先準備好,硬體就是上學的必需品: 書包.鉛筆盒.午餐餐具.甚至制服,我女兒的學校其實沒有那麼強調要穿制服,但對沒有制服的德國小孩,能穿制服變成一種特別的事,但我們是學期末才插班進去,只能看看制服廠商還有沒有存貨,最後只拿到冬夏各一套尺寸還有點大的制服。

可以用錢解決的物品容易解決,再來是無法用錢解決的,小孩是否已經做好在台灣寄讀的心理準備了呢? 台灣的學校跟德國學校光外觀就差很多,先帶小孩去看校園,去操場跑一跑熟悉環境,去看教室是哪一間,廁所在哪裡,蹲式廁所怎麼使用。

還有最重要的,小孩的中文程度,中文程度又包括兩部分,第一是學校會使用到的字彙,例如: 起立、立正、敬禮,德國小學沒有這種東西,小孩根本不懂什麼叫做立正,什麼是敬禮,更不要說升旗唱國歌等等,雖說這些字彙小孩進了學校馬上就能學會,但先在家教好能減少小孩剛開始的陌生感。

再來是小孩的中文讀寫能力,除非你家小孩是九月一日小一開學日就開始寄讀,否則我會建議至少在家就把注音教好。前面說到我九月底人還在德國時就開始按照台灣課本教小孩中文讀寫,到小孩寄讀時,我們的國語課本進度只比學校落後了兩課,所以小孩進到學校後,不需要面對全新的教材,不會鴨子聽雷,能迅速適應。老師也無需面對一個連注音都不認識的小孩,不會造成教學上的困惱。

寄讀的心態:

  1. 做客的客人。除非你家小孩是搬回台灣在台灣入了戶籍,否則,沒有學校有義務一定要收這小孩。不論我家小孩有多乖巧中文能力已經有多強,班上多一個小孩,老師就是要多改一份作業,多與一個家長溝通,如何做一個不增加主人麻煩的客人,是好客人的基本禮貌。
  2. 創造雙贏。我們將小孩送回台灣寄讀,贏得小孩在短時間內中文聽說讀寫飛速的進步,那我們能貢獻給學校什麼了? 如何讓學校不會覺得接受寄讀只是增加一個小麻煩進入學校? 而是對學校對其他學生也有所益處,並在未來更歡迎我們這些僑民送更多小孩回到台灣,和台灣小孩互相交流。

海外子女的中文教育是一場長期奮戰,最後能到達中文讀寫流利的,少之又少,回台灣短期寄讀絕對是這場奮戰中的最佳補給品。海外的爸媽,我們大家一起加油!!

德國小學入學日 Einschulung 兼第一個回家作業

媽媽忙碌了不知多久,就為了這一天:「小學入學日 Einschulung」。德國人對於小學的入學日非常非常地重視,小一入學比任何畢業典禮都還重要。當我從媽媽群組中看到,有些家庭甚至用辦婚禮的規格來辦入學日Party,我就知道,這天絕對不能隨便打混過去。早早就通知外公外婆一定得飛到德國來觀禮,但,人算不如天算,在疫情的搞亂下,不但外公外婆無法來德國,整個入學儀式簡化後再簡化,原本應該是婚禮規格的私人Party 也直接說Byebye。

入學儀式從教堂典禮開始,正常情況下,除了爺爺奶奶姑姑伯伯等龐大親友團都會一起擠進教堂外,連下一屆的新生都會進到教堂觀禮。但特別的2020,為了防疫,每個家庭只有兩個大人能參加教堂儀式,其他生人勿近。而教堂儀式本身就是那回事,神父說說話,大家唱唱歌,大概半小時就結束。

教堂儀式結束後,由導師帶領小一新生走出教堂,跨越只有一線道的馬路,進到對面的學校開啟人生第一堂課。

家長則在外面等候,正常情況下,二年級的家長會準備超豐盛的Buffet餐點,供所有小一新生的龐大親友團補充熱量打發等候時間。但特別的2020,每個家庭分到一張小桌子,只要離開桌子就得戴上口罩,餐點當然也從有感染風險的豐盛Buffet,變成只有塑膠包裝的簡易餅乾和飲料。

11點第一堂課結束,小孩在後院讓專業攝影師照完團體照後,有報名要照個人照的再依次照完即可各自解散回家。

回到家,另一個重頭戲上場。前一晚媽媽就已經將客廳裝飾好。

德國人真的很重視入學日,連餐巾紙都有這種以入學日為主題的花樣。

小孩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拆開她已經抱了一整個上午的「入學日甜筒 Schultüte」。這個入學日甜筒是德國已經很久的傳統,我家車庫裡還保有將近40年前大爺他本人的入學日甜筒,甜筒裡會裝一些甜點玩具文具等。甜筒可以直接買成品或材料包自己組裝,但在我們這種鄉下村子,更多的是媽媽自己動手做甜筒。由於我家小孩想要一個足球風的甜筒,但足球風的現成品甜筒都太男孩子氣,逼得媽媽只好自己手作一個女孩風的足球主題甜筒給她。

配合她的足球主題甜筒,她的入學日Party 蛋糕也是走足球風。

Party 我們則很簡單的只邀情了大爺他哥一家人來吃午餐和蛋糕。

開學第一天,小孩帶回的書包內多了課表和一份回家作業。德國小一的課表就是如此簡單,有: 德文6堂,數學5堂,社會3堂,體育3堂,音樂1堂,美術1堂和宗教2堂。沒有第一堂課的星期一與星期三,只要8:35到校即可,或是參加早晨安親班。中午下課後可直接回家或是參加中午安親班,安親班最晚只到3點半😆,所以會留在本村裡唸小學的小孩都是媽媽1,沒在工作2,只有兼職3,自己是老闆的自由業。雙親皆全職的家庭只能將小孩送到5分鐘車程外的鎮上小學。

第一個回家作業,小孩說可以自己選要不要寫,這回家作業除了可以讓老師稍微了解小孩的程度外,作業的背面,是請參加入學日Party 的親友寫下祝福語,所以小孩有沒有交作業,作業內有沒有親友的祝福語,都可供老師更了解學生。只是話說回來,在我們這個只有一個幼稚園一個小學的小村子,早在小孩還在幼稚園進入學前準備組時,每周就都會到小學一次,小學的老師早就對於每個小孩的背景與個人能力頗瞭解了。

Haba digitalwerkstatt 。Haba 數位工坊<家庭數位教育創刊號>

德國木製玩具、桌遊品牌 HABA 應該每個爸媽都認識,不過 Haba 旗下的「 Digitalwerkstatt 數位工坊 」大概沒幾個人知道。總部位於柏林的Haba 數位工坊,如其名,就是為了推廣兒童程式教育而成立,目前在慕尼黑、漢堡、法蘭克福都有據點,但德國的國土面積是台灣的10倍大,而且人口分布極為分散,不像台灣集中於五大都 (甚至是雙北市),所以成立至今經常收到來自全德各地焦慮的家長求救:我們不住在這四個城市,可是我想讓我家小孩接受程式教育,怎麼辦 ????

Haba 數位工坊最後想出了一個可以讓程式教育進入到每個家庭的方式:如同訂閱雜誌一樣,每個月都會有一盒教材讓爸媽當老師,讓每個客廳都變成 Haba 數位工坊,不論在德國哪個角落,每個小孩都能接受到兒童科學程式教育。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2018 年下半年,Haba 開始了群眾集資活動,參與集資的人,即可收到創刊號的教材盒。

等啊盼啊,終於在12月收到了媽媽期待好久的教材盒,教材盒有兩種版本: 5-7歲 與 8-10 歲。我家四歲的女兒收到的當然就是 5-7 歲幼兒版。

創刊號幼兒版教材內容如上圖:上排從左到右為:盒子本身,科學小實驗說明書,程式設計說明書。

下排為: 寫給爸媽的信,科學小實驗的用品。

所以教材內容基本上就是兩個東西:第一個是動手做科學小實驗。第二個是程式教育。

四歲的女兒正開始對「電」感到好奇,什麼是電,電哪裡來,電能做什麼….而創刊號的科學小實驗的主題正是「電」。先解釋有正極負極,要連起來電流才會通,LED 小燈泡才會亮。

然後解釋什麼東西是導電體和不導體,可以和小孩一起試著將家中所有的物品都拿來實驗一下那些東西會導電。

最後配合教材內的小故事,做出一個小迷宮,讓小孩可以很明確的區分出,有貼膠帶的地方無法導電,沒貼膠帶的錫箔紙部分可以導電。

★★★★★★★★★★★★★★★★★

接下來是程式教育。程式教育分成插電和不插電兩種,先配合說明書內的小故事做幾個不插電的練習。

這種不插電的程式練習其實在女兒三歲3個月時我就已經開始,加上她很愛玩台灣出版的程式桌遊「海霸」,所以這部分對她而言非常簡單。

最後就是用平板開始寫第一個程式,這部分爸媽最好事先將 ScratchJR 這個 APP 裝好, 自己先練一下,才比較好教小孩,沒有軟體程式背景的爸媽不用太緊張,這畢竟是給學齡前小孩使用的APP,5歲小孩都能學會,大人不可能學不會,花個10分鐘半小時,自己先摸熟後再帶小孩一起開始人生的第一個程式設計吧!

創刊號的課題為:做出一個迷宮,讓貓咪走過迷宮去抓住青蛙。

如果是8-10歲的小孩版,就會直接使用 Scratch  這個APP,而不是不需要識字的 ScratchJR。

這是我女兒做出來的成果 (當然媽媽有提供很多的協助,畢竟她才4歲,而且也不是天才)。影片中最後的貓咪說的德文是: 我抓住你了,然後青蛙說: 你抓住我了。

錯過集資創刊號的爸媽別懊惱,現在在Haba Digitalwerkstatt 也可以補訂到集資時的教材盒,或是像我一樣,直接下訂一年份 , 讓程式教育也進入你家客廳 !!

訂購網站: https://shop.digitalwerkstatt.de/collections/unsere-boxen

★★★★★★★★★★★★★★★★★★★★

– Steve Jobs 說 : 任何人都應該學習寫程式,因為那將教會你如何思考。

– 2017 年蘋果開發者大會上,最年輕的開發者只有10歲,他從5歲開始寫程式。最老的高齡82歲者,在這之前她從沒寫過程式。

– 寫一個程式需要的不只是寫程式的能力,它還需要說故事的能力,畫畫的能力,無比的創意和….

★★★★★★★★★★★★★★★★★★★★

PS: 本篇不是業配文,我跟 Haba 無任何關係,我只是千萬個焦慮的媽媽之一。